【清静经原文】《清静经》全称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,是道教经典之一,相传为老子所著。该经文短小精炼,语言简明,内容深刻,主要阐述了“清静”之道,强调修心养性、返璞归真,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。
一、
《清静经》全文约300余字,分为几个部分:
1. 开篇点题:指出“清静”是修行的根本。
2. 说明人心之扰:人因妄念纷飞,导致心神不宁。
3. 提出方法:通过“观空”、“守一”等方法,使心归于清净。
4. 阐明清静的意义:清静不仅是修身之道,更是通向大道的途径。
5. 结语:劝诫世人当以清静为本,修德养性。
二、原文与释义对照表
| 原文 | 释义 |
|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| 老子讲述关于“常清静”的经典 |
| 老君曰: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; | 道是无形的,它创造了天地万物 |
| 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; | 道没有情感,却运行着日月星辰 |
| 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。 | 道没有名称,却滋养万物 |
| 吾不知其名,强名曰道。 |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,勉强称之为“道” |
| 夫道者,有清有浊,有动有静。 | 道既有清净也有浑浊,既有运动也有静止 |
| 天清地浊,天动地静。 | 天是清净的,地是浑浊的;天在动,地在静 |
| 男清女浊,男动女静。 | 男人属清,女人属浊;男人动,女人静 |
| 纳言曰:何谓清? | 问道:什么是“清”? |
| 曰:非尘也,非垢也,清而无欲。 | 回答:不是灰尘,也不是污垢,而是清净无欲 |
| 何谓静? | 什么是“静”? |
| 曰:非声也,非色也,静而无为。 | 回答:不是声音,也不是颜色,是宁静无为 |
| 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; | 人的精神喜欢清净,但心却被扰乱 |
| 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 | 心本来喜欢安静,却被欲望牵引 |
| 常能遣其欲,而心自静; | 如果能消除欲望,心自然会安静 |
| 捐其志,而意自定。 | 抛弃杂念,意志自然安定 |
| 意者,心上之思也; | “意”是心中的思绪 |
| 志者,心下之念也。 | “志”是心中的念头 |
| 常能遣其欲,而心自静; | 经常去除欲望,心自然清净 |
| 捐其志,而意自定。 | 抛弃杂念,意自然安定 |
| 观空亦空,空无所空; | 观察虚空,虚空也不可执着 |
| 所空既无,无无亦无; | 所空的对象不存在,连“无”也不存在 |
| 无无亦无,湛然常寂; | 连“无”也不再执着,心中自然寂静 |
| 空无自性,静无自体。 | 虚空本身没有自性,寂静本身没有实体 |
| 无名之名,无相之相。 | 没有名字的名字,没有形象的形象 |
| 无我无人,无始无终。 | 没有自我,没有人我,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|
| 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 | 所有有为的事物,都像梦、幻、泡、影一样虚幻 |
| 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 | 像露水、闪电一样短暂,应当这样看待 |
| 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; | 人的精神喜欢清净,但心被扰乱 |
| 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 | 心本来喜欢安静,却被欲望牵引 |
| 常能遣其欲,而心自静; | 如果能消除欲望,心自然会安静 |
| 捐其志,而意自定。 | 抛弃杂念,意自然安定 |
三、结语
《清静经》虽篇幅不长,但内涵丰富,语言质朴,寓意深远。它不仅是一篇修行指南,更是一种生活哲学,提醒人们在纷扰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。通过实践“清静”,可以净化心灵,提升自我,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