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鲧禹治水原文及翻译分别是什么鲧禹治水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“鲧禹治水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关于大禹治水的典故,最早见于《山海经》《尚书·洪范》等古籍。故事讲述了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被处死,而大禹继承父志,采用“疏导”方法成功治理洪水,成为后世敬仰的圣王。
本文将对“鲧禹治水”的原始文本进行整理,并提供相应的白话翻译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与神话结合的故事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白话翻译 |
鲧为人,不遵天命,作乱于民,乃以息壤堙洪水。 | 鲧这个人,不遵循天命,扰乱百姓,于是用息壤堵塞洪水。 |
禹乃嗣位,改其父之道,决九河,通大川,导之使归海。 | 大禹继位后,改变了父亲的方法,疏通九条河流,开通大江大河,引导洪水归入大海。 |
洪水滔天,浩浩怀山襄陵,下民昏垫。 | 洪水漫天,浩浩荡荡包围山丘,淹没高地,百姓困苦不堪。 |
禹伤先人之功不成,乃劳身焦思,居外十三年,过家门不敢入。 | 大禹为祖先未能成功治水而感到痛心,于是辛苦操劳,三年在外,路过家门都不敢进去。 |
三过其门而不入,卒成其功。 | 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,最终完成了治水的大业。 |
三、补充说明
1. “息壤”:传说中的一种能不断生长的泥土,是鲧用来堵水的神奇材料。
2. “九河”:泛指黄河及其支流,象征着大禹治水时所面对的复杂水系。
3. 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:是大禹治水精神的象征,体现了他公而忘私、一心为民的高尚品德。
四、结语
“鲧禹治水”不仅是古代治水的神话故事,更是中华文化中“以民为本、坚韧不拔”精神的体现。通过了解这段历史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治水、治国和人格修养的重视。
如需进一步研究相关文献或扩展阅读,可参考《山海经》《尚书》《史记》等经典古籍。